油價漲勢無極限。
連日來,受國際局部地區緊張形勢影響,引發市場對全球原油實際供應不確定性的強烈擔憂,國際油價仿佛坐上火箭般飛速上漲。
北京時間3月3日,英國布倫特原油期貨一度逼近119美元/桶,美國WTI原油期貨也飆升,沖上106.56美元/桶,創下2013年以來新高。
而在A股市場表現方面,盡管大盤低迷,但隨著油價持續飆升,油氣板塊紛紛逆勢上漲。A股油氣板塊早盤沖高,該板塊上周四至今漲幅已超20%,準油股份走出6連板大行情,仁智股份6天5板,通源石油、廣匯能源等多股大漲。2月24日以來,“兩桶油”中國石油和中國石化也分別漲4.65%和2.56%。
01、“兩桶油”2021年業績亮眼
總利潤最高達1664億元
2022年1月以來,A股上市石油石化企業紛紛發布2021年業績快報。根絕Wind顯示,石油石化(申萬二級)行業的30家上市公司均完成業績預告披露,16家凈利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其中,東方盛虹凈利增幅達552.44,中國石油凈利高達940億元,中國石化預告凈利潤上限也達到729億元。
2021年,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震蕩上行,國內宏觀經濟穩定復蘇,油氣產品需求同比增加。據2021年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經濟運行新聞發布會介紹,2021年,中國石化行業實現營收14.45萬億元,較歷史最好年份超出4000億元,創下了歷史新高;實現利潤總額1.16萬億元,為石化行業利潤歷史上首次突破萬億元,創造了歷史新高。
從產品數據來看,去年中國原油、天然氣、原油加工量及主要石化產品產量等均同比增加。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1年,中國生產原油1.99億噸,同比增長2.4%,實現三年連續增長。
“兩桶油”預計2021年凈利增長共計超千億元,業績大幅上漲。1月12日,中國石油披露業績預增公告,預計2021年凈利潤達900億元—940億元,同比增長710億元—750億元,增幅為374%—395%,經營業績創近七年同期最好水平。
1月27日,中國石化也披露業績預告,預計2021年實現凈利潤669億元—729億元,同比增長340億元—400億元,同比增幅203%—122%,歸母凈利潤創近十年同期最好水平。
02、看漲情緒蔓延
多只“涉油”個股異動 紛紛提示風險
在“兩桶油”的襯托下,有些業績雖沒這么耀眼,但亦經營有道的油企竟也被投資者“挑剔”了。上海石化是一家以原油為主要生產原料,以油、化、塑、纖為主要產品的煉化企業,2021年公司歸母凈利潤約19.28億元—21.28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增加207%到239%。
在互動平臺上,有投資者就直問道:“中國石化、中石油的業績預告,利潤創7年或10年新高。請問為什么上海石化2021年利潤不僅沒有創新高,甚至連平均水平也沒達到?”對此,上市公司實屬有點無奈。
但油價上漲對于石油產業鏈相關的上市公司而言,并非都是利好,部分企業業績不僅沒有增長,還陷入虧損。30家上市公司有5家預虧,其中陷入債務危機的*ST中天虧損額最高,預計2021年公司虧損54億元至72億元。寶利國際、洲際油氣則是首虧,其中主營道路石油瀝青產品的寶利國際虧損幅度最高,預計虧損2750萬元—3900萬元,同比下降796.41%—1087.64%。
當然也不乏扭虧為盈的,有5家上市公司在2021年收獲盈利。新潮能源(600777)預計2021年實現歸母凈利潤8.5億元,本次業績預盈主要是由于主營業務盈利水平提升以及上年度計提了大額油氣資產減值準備。
1月28日,準油股份披露業績快報,公司2020年虧損829.94萬元,2021年則成功實現了扭虧,實現歸母凈利潤700萬元—1000萬元,同比增長184.34%—220.49%。
隨著油價推高,投資者對石油概念股看漲情緒蔓延,油服公司準油股份、仁智股份分別走出了走出6天6板、6天5板的大行情,并引來監管關注。
準油股份在2月28日、3月3日發布異動公告稱,公司業務收入絕大部分來源于國內的油田技術服務,公司及子公司均沒有油氣生產業務。近期國際油價的上漲對公司未來業績的影響仍存在不確定性。
同樣在2月28日、3月3日,仁智股份兩次因漲跌幅偏離值達到股票價格異常波動標準發布異動公告。公司稱,受國際油價上漲影響,公司股價短期內漲幅較大,本次油價上漲不會對公司油服業務業績產生影響。公司股價短期內漲幅較大,存在估值較高的風險。
仁智股份主要從事油服行業,圍繞石油天然氣鉆井工程領域提供各類專業服務。自2022年2月24日以來,仁智股份股價累計漲幅已達到66.08%。3月3日晚間,公司就收到深交所關注函,被要求說明是否存在炒作股價等情形。
此外,其他石油產業鏈股如德石股份(301158)、通源石油(300164)、茂化實華(000637)也紛紛發布異動公告,提示風險。
03、成品油又漲價!就在明天!
券商:短期內油價還要上漲
原油是石油化工的基礎原料,對于全球消費者而言,油價暴漲將帶來成本的傳導。
2022年第4次國內油價調整的時間窗口,即將在3月3日24時開啟。今年此前已經進行了3次油價調整,均為向上調整。截至上次調價,汽油價格今年累計每噸已上調865元,柴油價格累計每噸上調830元。市場分析認為,由于油價短期內仍處高位,本輪油價上調已成定局,國內油價將迎來“四連漲”。
俄羅斯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出口國,摩根大通警告稱,如果俄羅斯石油進口減半,油價可能還會再往上走,預計上限可以到150美元,屆時通脹情況勢必更加惡劣。
那么,未來國際油價上漲是否還會持續?國際上漲又將帶來什么影響?
民生證券認為,短期來看,受俄烏沖突的地緣政治,奧密克戎影響減弱和美國原油庫存下降的影響,短期原油價格上漲動力仍較強;長期來看,在全球油氣上游投資減少和疫情控制后各國經濟的逐步恢復的推動下,2022年原油價格中樞有望繼續抬升。
國金證券研究就指出,短期來看,2022 年,疫苗放量、疫情退潮下,全球“場景修復”,有望進一步提振原油需求預期。但從供給端來看,頁巖油增產潛力受限,OPEC定價權強化,或將推動油價易上難下。
國金證券研究還表明,從中長期來看,能源轉型下的能源價格高企,或將成為通脹的“灰犀?!?。為何這么說?
站在能源轉型的角度來看,為了給綠色能源“讓路”,傳統能源資本開支低企,大概率并非暫時性的。在能源轉型的過渡期,綠色能源盡管更環保、經濟,但產能增長緩慢且穩定性不及傳統能源,可能意味著能源價格高企將演變為新常態。與此同時,極端天氣頻頻發生,還容易階段性放大能源短缺、加劇價格波動。
總體來看,持續高位的能源價格,不僅是能源轉型的“陣痛”,更是被低估的通脹“灰犀?!?。對于政策制定者而言,僅僅意識到能源轉型下的能源價格高企是遠遠不夠的,而是應該積極作為、打壓潛在通脹風險。
另一方面,油價飆升對國內產業鏈影響如何?對此,天風證券發布研究報告稱,油價大幅上漲或將導致以下三種情況發生:煤炭作為替代能源,消費和運輸需求有望增加;公路、航空運輸成本上升,運量有望從公路、航空轉向鐵路基于其性價比較高;能源、糧食、金屬等大宗商品價格有望隨之上漲,大宗供應鏈企業營利隨之收益。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