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卓泳
每當資本寒冬來臨,創投界的“歲寒三友”就會先后登場:先是經緯創投創始人張穎對當下大環境提出五條建議,建議大家調整好身心,遠離負能量;后是易凱資本創始人兼CEO王冉發出“大市低迷,系好安全帶”的警示,提醒創業者要重視收入、利潤及現金流;最后,華興資本創始人包凡進行了樂觀的總結陳詞,從投資的角度指出“未來10年,有3個確定性”。
事實上,除了他們三人,近期創投業內也有不少投資人從創業或者投資的角度,來提示大家做好風險管理。這說明,當前市場即便不是迎來“事實性的寒冬”,起碼也是進入了“情緒性的寒冬”了,焦慮、緊張的情緒正籠罩著許多人。
市場有冷有熱、有賺有虧,投資有松有緊、有緩有急,這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了。從整個市場的動態平衡來講,前些年中后期項目估值虛高不下,上市之后便出現價格倒掛,如今傳導至一級市場,估值進行調整,投資開始理性,市場重回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狀態。雖然這過程有“陣痛”,但長遠來看,調整效果值得期待。
但是,無論市場如何自我調整,都需要提振廣大市場主體的信心。幾乎所有受訪的投資人都提到,市場其實并沒有那么壞,只是短期內被情緒主導了,無論手里是否有“子彈”,都決定暫時觀望。對于創業者,投資人出手投資,便是他們最好的“強心針”;對于投資機構來說,二級市場的表現、一級市場的資金流入,都是其最大的信心來源。
除了信心,“定力”也是支撐每一家投資機構穿越經濟周期的重要力量。無論市場牛熊,都要堅持自己的投資策略、堅持自己的判斷和標準,這是做長期價值投資最底層的邏輯,不應隨外界環境變化而改變。所以,在每一個“寒冬”,投資機構不妨都思考下,自己的投資邏輯是否能適應市場的冷暖。
每一次市場的自我調整、優化,都是加速行業分化的過程。就從如今出現的一二級市場價格倒掛來看,單純“賺差價”的投資模式利潤已近乎于零,甚至虧損已比比皆是;但堅守價值和成長,即便是PE投資,也會獲得時間賦予的回報。
即便募資難,依然有人募資成功;就算投資難,照樣有人逆流而上。行業分化和集中度愈發深入,放眼未來,創投行業開始進入拼專業、比服務、比回報的日漸成熟的時代,也將開啟更加理性、穩健可持續發展的新格局。
聲明:證券時報力求信息真實、準確,文章提及內容僅供參考,不構成實質性投資建議,據此操作風險自擔。